路桥区科协主席调研区科技馆建设
近日,路桥区科协蔡主席一行深入区科技馆开展专题调研,重点考察儿童科普教育体系建设及课程开发工作。调研组强调,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,需以儿童需求为导向,构建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科普课程体系,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。
一是课程体系优化:打造“沉浸式”科普体验。调研组建议,科技馆可借鉴“STEAM探究式教学”模式,围绕机器人、生命科学、环保科技等儿童兴趣领域,开发主题化、系列化课程。例如,通过“科学小课堂”设计趣味实验,如水的循环、光学现象等,让儿童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。同时,引入“科学魔术秀”“AR互动展”等新颖形式,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沉浸感。
二是资源整合:构建“校馆社”联动机制。针对科技馆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,调研组提出深化与高校、企业的合作,例如邀请科学家、工程师开设“科普导师讲堂”,为儿童提供前沿科技解读。同时,推动馆校合作,将科技馆课程纳入学校课后服务,并联合社区开展“亲子科普实验日”等活动,扩大科普覆盖面。
三是创新辅导讲座: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双向互动”。在辅导讲座设计上,调研组强调需打破传统“填鸭式”模式。例如,设置“科学故事会”环节,通过科学家成长轶事激发儿童兴趣;结合“提问墙”“实验挑战赛”等互动形式,鼓励儿童主动思考。此外,可开发“科学小讲师”项目,让儿童参与讲座策划与展示,培养其表达与创新能力。
四是评估与反馈:建立动态优化机制。为确保课程效果,调研组建议引入多元评估体系,如通过儿童作品展、家长问卷、学校反馈等途径收集意见,并定期更新课程内容。例如,针对低龄儿童增设“自然探索营”,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发“跨学科科创项目”,形成梯度化、可持续的科普生态。
此次调研为科技馆儿童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:以课程创新为核心,以资源整合为支撑,以互动参与为特色,构建“可玩、可学、可创造”的科普教育新模式。未来,科技馆需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,培育更多“小小科学家”,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活力。